文匯報 2017年5月10日 第2版 記者 錢蓓
五年為期🧑🏻✈️,市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勾勒出城市願景。創新👳🏽♂️,將是未來上海最鮮明的氣質。
談創新🧑🏼🏫,張江是排頭兵中的排頭兵👮🏋🏽♂️。黨代會開幕當日🫲,《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示,將用近兩周時間聽取公眾意見。規劃提出,張江科學城總面積94平方公裏👮🏽♀️,將圍繞“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戰略🧑🏼🍼,在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基礎上,轉型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產業的培育之地👷🏻。
來自浦東新區的代表紛紛表示👲🏼,將把自貿試驗區和科技創新中心主戰場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強製度創新系統集成,深化張江科學城🍪、“四個中心”建設以及各項改革的聯動,持續放大自貿試驗區溢出效應和輻射效應,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報告定位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緊隨“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之後的就是“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之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在今天的上海已經成為城市共識,正如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載人空間站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代表所言,“過去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走的是規模擴張型道路⛹️♂️,但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前,必須自主創新💆🏽♀️,加強核心技術研發🧑🏻⚖️。上海已經到了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
李巖、謝少榮、王建宇🙆🏿♀️➰、孫博等科技領域的代表則不無興奮地提及一個數字🧑🏿🏫,“今後五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4%以上”———也就是說,五年內這一數字要從3.8%增加到4%。
報告還提出🧝🏻♀️,加快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製,實施激發市場創新動力的收益分配製度,推動形成跨境融合的開放合作新局面🖖🏿🎁。
列席黨代會的李安民建議,科創中心建設參與者眾多,不同參與方的任務和方向應該各有側重:“上海在基礎科學研究上有自己的長處,高校多📚、企業多,利於大兵團作戰📭,應該聚焦自身優勢領域,走差異化創新發展之路;建議加大科技創新的考核比重,讓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發揮主體作用;建議打通產學研用之間的隔閡👊🏿,改變原來財政撥款的模式🤛🏼,把創業投資的模式和理念直接嵌入產學研用全過程。”
很多奮戰在科技領域的黨代表都描繪了各自單位的“科創坐標”。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慧芳代表建議規劃建設更多科創中心承載區,充分發揮“環高校”的作用;摩臣5娱乐中德智能製造學院中方常務副院長李曉軍代表透露🧑🏿💼,臨港提出建設國際智能製造中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巨大,有些企業招人困難🥯,地處臨港的摩臣5娱乐將加強與國外高校企業的合作,建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為“中國製造2025”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副館長王蓮華代表介紹🕴🏼,上海科技館將主動對接服務科創中心建設,把科技館建設成為具有科普資源整合力、創新發展支撐力、國際創業引領力的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發揮好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