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活”了 滬高校創新教學模式讓師生都有了獲得感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郜陽,2017-12-28
下課鈴響起🦹,幾位同學爭先恐後沖向講臺,向任課教師王茜拋出自己的困惑。這可不是期末考試前的“劃重點”,而是一節普普通通的思政課💇🏿♂️📐。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起了熱烈反響。一年多來,上海高校的思政教師們通過改變✸、創新,不再“簡單化灌輸”,讓思政課“活”了起來🌌,主動參與課堂的同學越來越多🤮🏍,他們感嘆▪️:厲害了,原來思政課可以這樣上!
特色思政VS教材理論
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也沒有乏味冗長的說教。今年以來🧑🎓,滬上高校紛紛結合自身特色🕹,開設了各具風格的思政課🤾🏻♂️。“要堅持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促進程序公正的實現。”這是華東政法大學的“法治中國”課程,第一講由校長葉青授課。圖文並茂的課件、鮮活生動的案例🐗、幽默風趣的語言一下子吸引了到場學生。不少同學意猶未盡🚴🏿♀️🍫,紛紛舉手提問𓀒,整個授課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學生們都覺得受益匪淺🌪。“‘法治中國’是一門依托摩臣5法學學科優勢,同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學生成為溫暖而有正義感的法律人。”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慶寺表示。
無獨有偶🦣,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2017年以“交通改變中國”為主線🙆🏿🎟,整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汽車工程學院、等全校資源,集體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建設,精心打造“交通中國”思政選修課🕤。工程大黨委書記李江以《大國戰略:走向世界的中國交通》為題,開啟了“交通中國”第一課。從介紹“絲綢之路”到引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李江的“娓娓道來”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每每講到關鍵之處,便有同學舉起手機拍下課件。在李江看來,通過潤物無聲的引導,更能激發學生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今年9月,一直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探索將雷鋒精神與新時期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上海建橋學院,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又跨出了新的一步🕵🏽♂️:成立了滬上民辦高校首家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我們將雷鋒精神融入教材中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及工匠精神等教學內容,將新時代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6️⃣。以身邊人的先進事跡、以榜樣的強大力量、以平凡善者的默默奉獻感染學生並激發他們學雷鋒的熱情。”該校黨委書記江彥橋介紹說。大一學生羅露在上完課後感慨:“我們學習的雷鋒精神,是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是幹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是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這股精神力量跨越了時空,引領著我們新時代青年前行☹️。”
打成一片VS唱“獨角戲”
今年起👨🏼🍼,上海高校以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目標,立足於課堂教學主陣地。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思政老師主動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中,改變了原來老師一人唱“獨角戲”的局面🧏🏼♂️,思政課的討論聲和笑聲多了起來⟹。
她的課堂上,學生會為她的精彩言論而起立鼓掌👤,也會因為有不同意見提出質疑。上海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王茜剛走上講臺三四年🧑🏽🏫,卻很受同學們的歡迎,在她看來♻️,自己的秘訣就是“心中有愛”。“首先是對國家的愛🧔🏽♀️👩👧,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築夢人,這是我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其次是對學生的愛,在教學相長中凝結出的師生情是相互的,有回應的愛。最後是對自己的愛👨🏻🎓,如果作為老師,不懂得自尊自愛,如何去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
上課時,看到有學生用手機看《功夫熊貓》🪠,王茜並不點破,反而把它靈活用作“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部分的課堂案例🧍♂️。“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可電影卻宣揚的是美國的價值觀,這值得我們深思。”從電影講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學生們興趣提高了,發言積極了🚒,手機也收起來了。王茜還通過易班❤️、郵件等方式鼓勵大家提出問題,“提取公因數”後🐴,在課堂上予以解答。漸漸的,王茜獲得了大家的信任👰🏽♂️👩🏽🎨。越來越多的同學在課間主動找她交流👏🏼、探討🔎。
摩臣5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兩位教師邵長鵬、趙冰更是通過在課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幾位藏族大學生告訴邵長鵬自己感覺上課“很煎熬、變得不自信、不愛學習”,邵長鵬聽後非但沒有責怪㊙️,而是耐心幫他們分析原因,找出對策並給出自己的建議,“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幫助他們安心讀書、順心成長👫🏻。”邵長鵬說🗯。
潤物無聲VS枯燥說教
近兩年來,上海市教委提出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後者將高校所有課程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課程包含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將思政課改革與全員育人相結合。
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英語學院共同設計了面向全校各專業👻🦹🏿、全英語授課的《中外時文選讀》課程🛝,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集體備課、聯合授課。課程精心編選以英文發表的中外國家領導人🖥、國內外主流媒體和世界著名學者關於中國問題的演講、講話研究文章,讓大學生在中外觀點的碰撞中領會、感悟和把握不同文化背後的話語思維與邏輯,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實現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外語專業素養的同步提高🛝。課程推出後,反響熱烈。
課程思政的創新,需要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探索師生互動新模式。在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問題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周聯是上海海事大學文理學院數學系的一名教師。自從去年底他教授《高等數學》入選課程思政試點課程後,周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近學生,密切聯系學生。“除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也要占領課外師生互動這一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周聯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如果缺少有效的課外互動,學生的問題將得不到及時解決📶,這將造成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不理解👹、對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對教師專業水平的不信任等問題的出現。思前想後,周聯開設了直播答疑,利用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轉變學風做數學達人的伯樂。該校學生樓杭說👋🏼:“周聯老師的高數教學創新,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一項。對直播的學生而言,能夠得到老師的指導,也能及時發現解題的錯誤🛍,為老師了解、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提供了較好的方式Ⓜ️。”
摩臣5娱乐材料學院針對“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一帶一路建設”等既有專業特色又含深層次價值思索的題目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辯論賽🚴🏼,將“中國製造”“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等融入其中,強調為國為民的社會責任感,形成了濃厚的學習討論氛圍🙌🏻,使同學們更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熱愛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崗位。“在新生辯論賽中進行‘課程思政’是我校的新嘗試,對大學生智育和德育統一發展起到了很大幫助。”材料學院院長李榮斌表示。
思政的“隨風潛入夜”還有其它點滴展現,在十九大召開的當天🧎🏻♀️,上海外國語大學網絡電視平臺“上外直播”頻道全程轉播十九大開幕式👩🏻🦯,在教學樓裏、辦公區域、寢室樓邊,都能看到正在通過電腦、手機收看收聽開幕式的教職員工和學子👨🏻🦼。上海海事大學教學實習船“育明輪”上,116名學生在藍色國土上集體收看十九大直播,並開展熱烈討論……
有收獲感VS完成任務
《周易》🦑、楊絳的《我們仨》、特裏伊格爾頓的《馬克思為什麽是對的》、瓊·羅賓遜的《經濟哲學》……這些各時代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時常天馬行空般出現在復旦的思政課堂上,教師娓娓道來,學生津津有味聽完三節課,幾乎沒有人提前離去🌮。“最初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來上課👩🏼🎨,但沒想到思政教師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要去用心體味的世界,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真實🫵🏼、有血有肉的馬克思主義。”有同學如此評價。
如今的思想政治課一堂課下來👨🌾🧃,不少大學生感慨“沒想到課堂如此有趣”,不少授課老師感言“沒想到學生帶給自己這麽強的成就感”☆。上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夏斯雲的“交通中國”,姚國瑤意猶未盡。“太精彩了!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典故也很是有趣🟨。課後,我和小夥伴們也開始思考‘交通改變中國’的發展路線。”
上海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艷紅說🖐🏿:“課堂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比以前大了不少,學生不再在思政課上看專業課書籍了,而能積極與教師互動,主動探索做人做事的思想政治素質🎂。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概念厘清並在教學中綜合實施🚟,使自己經歷了挑戰👌,但挑戰過後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收獲🏌🏼♂️:教學理念更清晰、教學能力有提高、教學研究更深入、教學效果更突出。”該院另一名教師表示👷😺,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顯著提高,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前排坐滿人和抬頭率提高🔗👎。師生之間有了一種教學相長、交流互動的良好氛圍🔡。
“在《中國近代史》課堂上,緊跟老師的步伐🖕🏻,走進百年滄桑與輝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本來以為思修課會是枯燥乏味的說教,但意外的是,老師用了很多生動的故事和事例和我們進行互動,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解決眼前的困難、提高自身素質,讓我們發現了思修課也有樂趣♛。”“在課堂上🧔🏽,我們從祖國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緊相連👵🏻,感受到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在一句句的“收獲感”🫵🏽,思政課的創新帶來了良性循環,“盛裝”開課的高校思政課,讓無數年輕的心為之驚艷🆙,也讓“園丁們”的動力更加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