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郜陽 2018-04-18
我國是工程教育大國,國內高校工科生在校人數規模龐大🍟。然而,一些新經濟領域人才急缺的現象頻現,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都出現了人才缺口🔊。本月,教育部印發《高等摩臣5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
去年起成為熱詞的“新工科”,只是“新瓶裝舊酒”還是“老樹花開”呢📳?
“新工科”究竟是什麽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學院的實驗室裏◾️,一套由教師自主研發的智能灌裝系統已經投入到本科教學中🏜,這是工科類院校與時俱進👰🏼,創新工程教育模式的一個縮影🛼。
今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認定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上海共有16所高校40余個項目入選,其中,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各有6項入選。《通知》稱,“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呼喚“新工科”,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呼喚“新工科”,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呼喚“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呼喚“新工科”。
在摩臣5娱乐高教所王瑩副研究員看來,新工科與傳統意義上的“老工科”不是“截然兩立”,而是一種更新進化、升級換代。“‘新工科’的‘新’主要體現為三點:一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新興’學科🤹🏽♀️;二是對傳統的、現有的‘舊’學科轉型👃🏼、改造⚃、升級而形成的‘新型’學科;三是由不同學科交叉🏕,包括現有不同工程學科的交叉復合𓀝、工程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等而產生出來的‘新生’學科🫱🏼。”王瑩表示🐢🍜。
學生🦹、教師和摩臣5都要改變
“新工科”的概念在去年已然提出,推行一年來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也對學生、教師和摩臣5提出了新要求。“新工科要求學生養成持續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尤其要加強深度學習的能力,能夠對知識深加工,從而能夠處理信息並構建長期、深刻的理解。”王瑩告訴記者🤾🏻♀️。
教師則需要根據“新工科”的要求⤵️,及時吸收新的教學和人才培養經驗和手段,創新教育🫰🏼、教學和學習方法♤。在教學模式上,要從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轉變。教學環境也要跟著“升級換代”🚴♀️。課堂上,學生只需帶上VR頭盔👨🦲,就可“走進”飛機駕駛室中👯♂️,跟老師學習飛機駕駛知識🎐。作為全國首批“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高校之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虛擬現實綜合實驗中心去年底啟用💇♀️🧓🏻。該校教務處處長方宇介紹,實驗中心的建成,是順應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工科建設的重大需求。
實現從“製造”到“創造”
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關鍵在人才。我國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工科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但從實際來看,這樣的工程教育規模尚不足以為建設製造強國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撐。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需要大量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這也正是“新工科”的人才培養目標🧑🏽🎤。
據介紹🧔,摩臣5娱乐大力充分運用3D網絡環境、增強現實和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支持研究性學習,通過增強信息、身臨其境、加深理解等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效率和效果。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豐富第二課堂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特長發展創造空間,為學生平臺內轉專業、輔修和跨學科選修等個性化學習需求創造條件。
“創新創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兩者缺一不可🆕。這是新工科人才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王瑩補充說🏋🏼♀️,“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之間有著高度的融合性,用創新的精神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精雕細琢、追求極致🚴🏼♀️,兩者結合體現了智能製造的時代要求🧑🏻🌾。”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